风度书房“跨界”上新——我市5间风度书房分馆试行改造提升
来源:韶关日报 时间:2022-12-19 文字大小:T|T
朔风起、万物藏的冬日时节,粤北韶关三江六岸的92间风度书房,成为宜风宜雨、泛舟书海的自在天地。
这一座座城市文化灯塔,随着作为图书馆分馆定位的调整完善,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,已不再是“小隐隐于市”的一隅之地。
熏风路分馆、峰前路分馆、韶州公园分馆、马坝人遗址公园分馆、利民分馆等市区5间风度书房分馆作为改造提升试点,率先引入市场主体参与运营,以公共文化活动、轻饮食、图书文创等共飨读者,探索融合发展、“跨界”服务的阅读方式与消费模式,解锁更多“出圈”新玩法,以期成为“温度”和“活力”兼具的城市文化会客厅。
静而动:打破信息孤岛的公共空间
“绿叶青葱傍石栽,孤根不与众花开。酒阑展卷山窗下,习习香从纸上来。”在充满兰韵诗情的风度书房韶州公园分馆,咏兰诗词、兰花绿植与万册图书相映成趣。
动静皆宜的阅读空间里,不仅可以遨游书海,畅享咖啡轻食,还可以以书会友、参与集体共读——正在馆内开展的“风采学堂”活动中。一位长者手持话筒,为读者娓娓道来文化历史故事……
作为改造提升的试点,韶州公园分馆和其他4间分馆正致力打破传统阅读的边界,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,将风度书房打造成市民和游客可学习、可参观、可休闲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。
各分馆依托“风度沙龙”“风采学堂”等品牌,将一个个有关成长的绘本故事,有关自我的女性沙龙,有关本土历史文化推广、拍摄技巧分享等等,成为公共文化空间的输出和表达,给予读者更多交流和互动的体验。同时,探索引进美术家协会、书法家协会、摄影家协会、作家协会等文化类社会组织或文化名家入驻,举办主题公益培训、讲座、沙龙等系列文艺交流,让小小的文化灯塔链接起生活与情感,不断打破信息孤岛,窥见智慧火花的洞天。
“风度书房现在已化身立体丰富功能多方面的文化平台,具备了文化活动场所、教学课室、文化交流媒介等更广泛的社会文化传播交流功能,成为一座民间‘文化会客厅’,非常值得推广。”作为风度书房的资深“粉丝”,市评论家协会主席温阜敏评论道。
市图书馆馆长焦燕表示,在推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,线下书房有着思想碰撞、交流互动等优势,这5间风度书房分馆的改造提升,是落实全市“改革攻坚规范治理年”工作任务的具体措施,更是践行党的二十大关于“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”精神的积极探索。 雅而趣:文化与消费的新“玩法”
趣在书房,志在澹泊。在改造提升的风度书房,志趣远不止于此。以其为纽带,探索市场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,引进社会资本参与运营,积极创新管理模式,有助于解决风度书房管养难题,增强可持续建设发展的动力,同时解锁更多新玩法、新体验。
在四壁红墙砖、氤氲着咖啡香的利民分馆内,有着民宿经营背景的陈女士选择率先“尝鲜”,将个性化、“小而美”的民宿运营手法植入书房的活动运营,其中招牌手冲咖啡分享沙龙尤其受追捧。
运营过程中,陈女士发现,由读者自行设计、定制的主题活动正在兴起。日前,一位母亲别出心裁在利民分馆为孩子过生日,除了分享精美下午茶,还为孩子和小伙伴们设计了藤编手工课。人均消费约七八十元,可以换来一段温馨的亲子时光和一个成就感满满的手工作品。“这位母亲认为很值得,也激发了我对‘书房+’前景的信心。我们会创造源源不断的新产品、新服务满足不同需求的读者。”陈女士说道。
穿行于三江六岸,走进改造提升后的熏风路分馆和峰前路分馆,还可见其上架了新书和文具、文创产品,添置了咖啡吧台,而韶州公园分馆和马坝人遗址分馆开辟了茶饮小天地。周末的风度书房各分馆里,演讲、摄影讲座、剪纸手工课、插花、育儿沙龙等各种主题活动汇聚了不同年龄、不同类别的读者积极参与。
“一馆一特色”的小小书房既有公益活动,也有付费体验,形式灵活、内容丰富,成为了复合型的文化空间。为了呼应广大读者的意见建议,熏风路分馆等还完善配备了公共卫生间,不断提升服务效能。
“我在利民分馆体验过烘焙、非遗课,可以感受到书房的服务功能不断优化,让书房不只是可以坐着看书而已。它能给我们提供更多元、更丰富的体验和消费选择。我也期待,以后能有更多有趣的新玩意、新玩法。”在读大二学生李宇华说道。
焦燕表示,风度书房改造提升是韶城市民广泛关注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,随着新内容新功能的引入,进行改造提升的风度书房开放时间有所调整,包括不定期举办沙龙、讲座等,可能对书房安静的环境造成一定影响。“我们将积极回应群众关切,努力做好活动安排预告等配套服务工作,也请各位市民朋友予以理解和支持。风度书房是韶关公共文化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。接下来,我们继续努力将风度书房打造成为更富体验感的城市文化客厅,进一步建设风度书城、风度书院、风度书房、风度书吧等,致力打造‘风度’系列公共文化空间品牌。”